距离省会海口车程不足1小时,第二、三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屯昌不断融入海口经济圈,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民生建设,走出一条产城融合发展之路。
打造海口经济圈的“康养旅居乐园”
驱车沿海南中线高速公路行驶至南昆路口附近,一座颇具童趣的大风车引人注目。虽是11月底,风车所在的屯昌梦幻香山旅游区内,却是丁香吐蕊、草木清香。
屯昌梦幻香山旅游区。
2021年,梦幻香山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不少海口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随着海南“丰”字型高速公路架构的不断完善,屯昌作为海南中部“门户”市县,地理位置优越,吸引知名康养企业先后落子。
由医药健康龙头企业国药集团下属公司投资,包含养生康体、旅居度假等内容的大型养生产业项目——加乐潭医疗养生产业区启动建设。轰鸣的塔吊之下,一批康养酒店正紧锣密鼓地施工,预计明年能迎来首批康养度假旅客。
为何选择屯昌?项目负责人宋平直言:“屯昌是当之无愧的天然氧吧,山可近,水可亲,对具有呼吸道和心血管基础疾病的康养群体十分友好;并且屯昌离海口近,便于承接岛外游客观光。”
同时,为丰富旅游业态,将屯昌建设成海口经济圈宜居宜养的“康养旅居乐园”,南田、坡陈、咸六等一批乡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探索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之路;打造土龙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南田红色书吧、咸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油画体验等载体,成立志愿服务队伍276支,其中有13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建设游客与村民的“心灵驿站”。
下一步,屯昌将着力发展全域旅游,支持梦幻香山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进加乐潭医疗养生旅游产业园、乌坡温泉健康养生度假区等项目建设,将文旅康养品牌做大做强。
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打造产城融合新范本
11月22日,海南日报记者来到位于屯昌县产城融合示范区内的屯昌天之虹饲料加工厂项目施工现场,建筑面积超1000平方米的主厂房已拔地而起,大型钢制粮仓、办公楼等依次矗立。
据项目负责人韦格介绍,该项目能有效解决黑猪产业化后的生物饲料供应问题和猪肉的药物残留问题,是屯昌黑猪生态循环农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即将投入生产,预计产能每年达36万吨,“若项目满产,能有效满足全省大部分黑猪养殖户的饲料供应,年产值逾10亿元。”
一条完整的、大规模的生产链,是擦亮“屯昌黑猪”品牌,突破黑猪产业“小、散、弱”现状的有效手段。天之虹公司的蓝图中,不止于饲料加工厂,据韦格透露,该公司计划在示范区内打造一系列生产线,预计产能为每年生猪屠宰量达30万头、加工肉食品3万吨。
近年来,以规划面积约25.6平方公里的产城融合示范区为载体,围绕屯昌产业发展的“两翼”,屯昌积极引入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南药研学、中医健康养生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已精准引进产业链上的近10家核心企业。
位于示范区北端,太极海南南药制药项目3个崭新的车间已建成,玻璃幕墙外立面在蓝天映衬下愈发明亮,后续将开展配套及附属设施建设,打造一条“沉香化气片”生产线。根据计划,这款产品将被打造为销售过10亿元的“黄金大单品”。该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营后,能带动百余人就业。
太极海南南药制药项目车间外景。
“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产业聚集人才,带动城市建设,沿着这条思路,屯昌不断释放自贸港建设的政策效应,着力做好行政审批的“减法”,做实优化服务的“加法”。干部下企业解决难点,成立项目专班打通生产堵点……为吸纳更多企业落户,屯昌千方百计优化营商环境,今年完成348项“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办结堵点问题62个(含县级“揭榜挂帅”项目12个),选派300名政治素质好、担当意识强的干部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吸引更多企业投资、资本汇聚。
优化要素配置,打造宜居县城
今年1月,屯昌县中医医院新院区落成投用,依托省中医院不断引进高端中医药人才,购进了160多种新设备,包括64排CT、DR、彩色B超等进口设备。该院院长符学新说:“患者就诊已呈现向基层回流的趋势。”
吸引、留存,让人们在此扎根,产城融合的奥义在“人”,屯昌全力打造“一核”,积极推进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化建设,落脚点也在人。
如何围绕医疗、教育等民生实际,利用功能性建筑的落地,形成人才集聚的节点?
屯昌以提升民生“硬件”为主,近五年来,5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项目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启动集团化办学改革,将示范区的破旧校区融入县城强校架构,形成“一套班子、多个校区、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办学模式,解决示范区住户的子女教育难题。
“软实力”方面,屯昌以“党建+网格化管理”为抓手,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基层治理,打造124个有温度、有特色、有情怀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推动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工作走深走实,让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据屯昌县有关负责人介绍,“以完善公共设施、提升环境容貌、推进城市建设改造为重点,屯昌将加快构建以屯城为龙头、产城融合示范区新城为支撑、特色小镇为节点、美丽乡村为基础的‘四位一体’城乡发展格局和功能体系,推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公共服务等各类资源要素统筹配置,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