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觅珍——海南省博物馆征集成果展”在省博物馆正式开展

2023-05-18 09:10

来源:未知 作者:生

  5月17日消息​   为了客观展现海南省博物馆的藏品征集成果,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天涯觅珍——海南省博物馆征集成果展”将在省博物馆正式开展。通过本次展览,不仅可以了解海南省博物馆的发展历程,还能欣赏到多件珍贵文物。

  海南省博物馆于2008年11月正式开馆,省博物馆从建馆之初文物库房的一穷二白,历经几代琼博人的砥砺前行,现如今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为迎接开馆15周年,首次对海南省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工作进行系统回顾。展览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大量图片和实物,分为“筚路蓝缕 开启山林”“承传赓续 郁乎斐然”“不负时代 奋楫争先”“继往开来 桃李成蹊”四部分,系统展示海南省博物馆的征集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省博物馆不仅是海南对外展示文化形象的窗口,也是记录留存重要历史的藏宝库。2008年开馆以来,海南省博物馆便启动了革命文物的征集,海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张玉华将军的海南岛战役工作笔记》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国大典主席台上的话筒”两件文物曾共同入选微纪录片《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

  此次展览将展出多件珍贵文物,如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宋青白釉花口凤首壶,在开馆初期曾有“镇馆之宝”之称的两件一级文物将亮相本次展览。

战国·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海南省博物馆供图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的铸剑工艺非常发达。尤其是王者用剑,每把都是青铜兵器中的佳作。吴越的王者用剑是我国兵器史上最珍贵的文物之一。越王“亓北古”,马承源先生以为即越王勾践之孙越王盲姑“不寿”,“亓北古”古音与“盲姑”相近。此剑是国家文物局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专项经费从海外征集而来的珍贵文物,并划拨入藏海南省博物馆。

  据了解,越王剑目前发现存世仅3柄,其余2柄分藏于上海博物馆和安庆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所藏的这柄越王剑,作为王剑中难得的复合剑,就是其镇馆之宝。这柄越王剑名为“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通长为65.2厘米,格宽5厘米,剑体散发着冷光,双刃呈弧形,刃口锋利,刃的一侧微残。圆茎上有两道平行箍,上面装饰有错金纹饰。剑格的正面和背面都有错金鸟虫纂铭文。

宋·青白釉花口凤首瓷壶。海南省博物馆供图

  宋青白釉花口凤首壶创烧于宋代景德镇,通高40厘米,足径约10厘米,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看起来很像青白玉。花口凤首壶口盛开四瓣花图案,象征凤冠,颈部被装饰成凤首形状,凤首是大啄、大眼,后部一束长羽上飘呈鈎状,平衡了凤头的坐标,恰似凤凰的羽毛。在颈部的下部和腹部,分别装饰了几道凸弦纹和凹形纹。

  凤首壶的凤首造型是受到唐代流入中国的波斯金银器造型影响演变而来。西汉时期,汉武帝开辟了沟通亚洲与欧洲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东西方频繁的贸易往来,使得中国宋代的制瓷业受到西方的影响,一些中国的能工巧匠积极吸收了新鲜的异域艺术风格,并在材质和造型上进行了发展创新,从而出现了带有西式风格的瓷器珍品,这件海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宋代凤首壶便是景德镇的工匠从波斯商人带来的金银器中获得灵感而烧制出来的。

元·灰陶鞑帽俑。海南省博物馆供图

  此外,从丹麦成功追索回归的国宝级文物:元代灰陶鞑帽俑、元代灰陶象尊和牛尊也将出现在大众眼前。这些文物是国家文物局于2008年从丹麦成功追索回归,并无偿划拨给海南省博物馆。

  据介绍,从丹麦追索回国的国家一级文物元代灰陶鞑帽俑,以非凡的技巧塑造了一位北方少数民族人物。他身着类似蒙古长袍的袍子,头戴好像清朝“顶戴”的帽子,大脸阔耳,典型北方游牧民族的形象,表情安详平和。最为难得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似乎都能被他安详平和的表情所感染,但是从不同角度感受到的表情又似乎不尽相同,如此生动的表情塑造,无疑达到了那个时代陶塑工艺的顶峰。

元·灰陶象尊。海南省博物馆供图

  元代灰陶象尊和元代灰陶牛尊,这两件文物神态稚拙、古朴自然,表现出鲜明的风格印记。其实,在它们背后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据国家文物局专家研究发现,在这两件尊底部有“寄寄老人”的题款,他是一位宋末元初知名的工艺大师,尤以制作砚台出名,酷爱诗歌,常以自己制作的砚台换取当地文人的诗作,并结集刊印。而这两件陶塑,就是目前发现的他仅存的作品。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