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绑扎、模板支设、装修施工……海南昌江核电基地“玲龙一号”施工现场,塔吊围绕材料堆场周转不息,现场忙碌有序,海南核电工程师杨军华作为众多建设者之一,穿梭在现场的“钢筋密林”中。他14年来一直从事核电工程管理方面工作,历经海南昌江核电厂1、2号机组工程建设,见证荒芜的甘蔗地上诞生一座“鸟语花香”式的核电基地的壮举。他现在负责“玲龙一号”全球首个多功能模块式小型堆科技示范工程施工建设管理。
“周报中这项数据不对,再核实修改。工作中要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不仅仅是周报数据,在现场质量验收检查、方案审查等过程中都要细致入微,才能发现问题,提前预判,防范与化解问题风险!”回到办公室他要对各类技术文件进行审核把关,对他而言,细节准备好坏决定是否“一次成功”。
杨军华在岗位上。
起航:第一批进厂大学生
杨军华是海南核电2009年第一批进厂的大学生,在“摸爬滚打”14个年头里,为了拓展施工管理经验与能力,施工管理涉及的施工进度管理、施工综合管理、土建施工管理、验收移交管理等岗位他都历练过,熟练掌握各岗位专业相关技能,是一位妥妥的“技术控”。
作为当时的一名新人,他回忆,工程部门十几人在海口经过短暂几天休整后,被一辆大巴拉到一期工程施工现场,“当时正在建设核电站,首先看到的是一大片机器轰鸣、挖掘机与装载车来回穿梭,周边是一片荒芜的景象。”杨军华笑着说,和海南昌江核电第一次“见面”,他心里头有些小失落,因为那与自己想象中的有点差距。但短暂的失落后,大伙都被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所感染,转身投入建设热潮,成为海南昌江核电较早的一批开拓者、建设者。
“这是梦想起航的地方。”杨军华说,他们参与建设的是海南历史上投资最大、技术先进、工艺环保的能源建设项目。
逐梦过程难免曲折。这群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在海南昌江核电挥洒青春,追逐梦想的同时,一些困难也悄然而至,首当其冲的就是常年干旱高温气候。在第一年体检中,杨军华和几名“新人”发现肾结晶现象, “我们当时调整了饮食、生活习惯,很快就适应了这边气候条件。我们边学边干,对核电站建设的热情丝毫不减。”
在完成食堂、办公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后,杨军华转身投入了机组主体工程施工,“根据工程需要,我将工作重心调整至机组的施工管理,与总包单位、施工单位进行一体化合署办公。期间,每天有问题需要协调解决,每天上百个电话的‘轰炸’,这对我们的身心是一种‘洗礼’”。
玉汝于成,功不唐捐。海南昌江核电厂1、2号机组于2015年、2016年顺利商运,海南电源性缺电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超越:从跟跑者到领跑者
近年来,昌江不断加大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力度,利用海南(昌江)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为昌江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1年7月13日,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式小型压水堆“玲龙一号”项目正式在海南昌江核电基地开工,计划总工期58个月。杨军华就是该项目建设的参与者之一。
作为全球首个示范小堆,没有借鉴经验可言,在施工建设道路上只有发扬工匠精神,刻苦钻研,不断优化施工逻辑与工艺,创造良好的开局优势,保障机组计划关键路径始终保持提前的态势,摆脱首堆惯例的被动局面。
由于机组核岛反应堆厂房采用“半埋式”设计,基础标高低于周边厂房,施工逻辑制约,核岛与周边厂房不能协同推进,整个工程陷入被动状态。杨军华组织各参建单位经过周密策划,风险推演,对核岛环形区的施工逻辑进行优化,将反应堆厂房基础、屏蔽壳首层以及周边厂房筏板基础五合一合并浇筑,不仅优化了工期,而且节约了资源。最终于2022年5月31日实现了“玲龙一号”开工以来最大的一次混凝土浇筑,为周边厂房同步推进创造了条件,保障了工程的顺利推进。
2022年8月,反应堆内部±0米结构施工期间,内部结构钢筋、预埋密集,叠加预引预埋设备交叉施工,需要在保障埋件精度的同时协同推进现场施工,施工组织难度极大,给杨军华及其团队设了一道难题。
“为完成反应堆±0米结构目标节点,我们系统性采取资源保障协调、技术方案优化、施工风险推演、验收活动标准化、交叉施工协同、现场监督检查以及党建联建等组合管理措施,在保障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合理节约了工期。”杨军华说。
反应堆±0米结构浇筑因施工空间狭小、设计变更多等原因,可能影响里程碑节点顺利实现。为此,杨军华团队组织参建单位统筹资源安排,采取24小时倒班措施,保障反应堆±0米结构施工稳步推进,任何时候施工现场都有监管人员。一个半月时间下来,团队成员中几人都瘦了一圈。最终“玲龙一号”反应堆内部±0米结构于2022年9月20日完成浇筑,比内控节点目标时间提前了4天,为核岛厂房内部结构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果说一期核电CNP650机组是跟跑到并跑的追赶,那么我现在从事‘玲龙一号’全球首堆建设,就是并跑到领跑的超越。”杨军华说,“玲龙一号”机组创新核能应用场景,能实现核能发电、供热、制冷、海水淡化等多用途功能,在多功能模块式小型压水堆核电建设道路上实现了创新自强。
梦想开始,脚步就停不下来。如今,杨军华和他的团队依旧奋战在“玲龙一号”项目建设一线,为梦想而奋斗,让青春染上“核”的风采。
传承:严慎细实,言传身教
2022年底,杨军华所在的工程管理部门来了一批新员工,“看到他们年轻的面庞,我想起我们刚进核电厂的样子,充满朝气,怀揣梦想。”杨军华说。
临近工位一个小伙站了起来,他于2022年7月加入海南核电大家庭,“我叫方其样,杨军华是我师傅,我们是2023年1月份进的科室,进来后系统地学习安全知识,跟着师傅跑现场实践,查找安全隐患,开展质量验收,我感觉学到了很多,让我很快地融入了整个团队。”正是团队的精心传承帮带,让核电的“新兵”们了解核工业的精神、熟悉了核电的建设特点,在未来核电建设道路上有了努力的方向。
“师傅教了很多实用知识和技巧,经常带我到施工现场实地学习,让我能快速适应这份我所热爱的工作。”正是有了师傅们耐心的指导和帮助,方其样对工程质量验收、安全巡检等工作快速上手。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会成为海南昌江核电的一个个“牛人”。
“要把好的经验和做法教给新人,为核电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杨军华笑着说,14年前,他自己也是一个毛头小子,也是一名新人,因前辈和师傅们的悉心指导,才会快速成长,独当一面。
如今,杨军华已在海南成家立业,为“核电梦”坚持着,常常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回一趟家。有一回为了工程节点,他连续一个多月没回家,当拖着疲惫进家时,四岁儿子的一句话让他视线模糊:“爸爸!爸爸!你还认得我是你儿子吗?”童言无忌,却发自肺腑。杨军华选择默默地把对家庭的愧疚深藏于心。
其实,他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个遗憾:2022年9月24日晚,杨军华和远在湖南老家的外婆视频通话,外婆身体病重,只见外婆在视频那头用尽力气地挥手,想说什么但没有说出口。令人遗憾的是,次日凌晨外婆就走了,他没能及时赶回家陪她老人家最后一程。
说起家里往事,杨军华的眼角噙着湿润。说起核电事业,他的眼里散发着光芒。“海核人”不畏艰难、坚韧不拔、勇于奋斗的精神在杨军华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