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丽泽书院:寻迹书院 尽览“丽泽”

2022-11-28 14:27

来源:海南网 作者:贝贝

  如果时光倒流,撑一叶扁舟,泛舟于海南历史长河,您想遇到谁?

  若问海南文史学者韩国强,他会毫不思索脱口而出,“许子伟先生,儋州丽泽书院创始人”。

  思君忆君,先生何以能让年过八旬的韩国强,一直魂牵梦萦,牵挂铭记于斯?

  如今丽泽书院,仍屹立于儋州古城。走进这座闻名全岛的书院,听韩国强娓娓道来——

  一位海南先贤和一座千年古郡的缘分竟如此深厚,感人肺腑的故事如细水长流,历经数百年不息,动人的佳话始终代代相传,至今仍流淌在后人的记忆中。

丽泽书院航拍图。

  先贤报恩 筑成书院

  已是初冬时节,琼岛仍温暖如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阳光穿过茂密的绿荫,投射在丽泽书院中矗立的一尊花岗岩雕刻成的塑像。“这就是许子伟先生,后人感念他在儋州的功绩,专门在书院立塑像,供世人凭吊纪念。”每次来到丽泽书院,仰望这尊塑像,韩国强总是肃然起敬。

  丽泽书院就在儋州中和古镇的东南方,历经岁月洗礼,院中草木深。在韩国强看来,对于许子伟来说,在儋州建一座书院,成风化人,是报恩,也是圆梦。少时,寒门学子许子伟,遭遇人生“至暗时刻”,没想到在儋州遇上改变他一生的人。

  在海南历史长河中,许子伟身上重要的标签之一,是从海南走出来的明朝进士。谁能想到,出身贫寒的他,一度身无分文,食宿无着,还身染恶疾,危及性命。

  求学心切的许子伟,听说儋州是苏东坡曾办学的地方,教育发达,遂从海口府城的家中出发,慕名前往儋州。由于没钱,10来岁的他一路上风餐露宿,不幸染上皮肤病,长脓包,发痒难受。祸不单行,他还迷路了,意外走进今天的儋州新州镇大屯村。相传,疼痒难耐的他,发现村里有一口水塘,径直跳入水塘中。用清凉的塘水洗澡后,连日来的疲劳和身上的疼痛少了许多。

  在大屯村,许子伟和村民郭岐山夫妇不期而遇,结下了一辈子的深情缘分。夫妻俩了解到许子伟的身世后,十分同情,带他回家,让他食宿无忧,并帮助他治好病。郭岐山夫妇无子,欣然收许子伟为养子,并将他送进学堂就读。得老师的悉心教导,加上自身勤奋好学,许子伟的功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他当时就曾暗暗立下誓言,有朝一日出人头地,一定出资在儋州建立义学。杨起元在万历十八年(1590)十月《义学记》碑中记下许子伟这件感人的事:“予尚有一日之遇,当出馆谷费,建义学,永为若等讲习之地,以成海滨邹鲁之风。”

  天道酬勤,明朝万历年间,许子伟不负众望,考中进士,在京城为官,清廉耿直,功绩突出,成为海南史上颇负盛名的先贤名士。

  许子伟出仕第二年,海瑞卒于南京任上。许子伟与海瑞是同乡,曾经拜被罢官回乡的海瑞为师。因许子伟与海瑞有特殊的关系,皇帝便派他护送海瑞灵柩回海南安葬。许子伟奉命理海瑞后事,为兑现自己的诺言,怀报恩心,专程回儋州创办义学。这就是丽泽书院的起源。

  寻迹书院 尽览“丽泽”

  出生在儋州中和古镇的韩国强,小时候曾在丽泽书院上过小学。当时,家住中和镇老街的他,每天从家里出发,步行1公里左右的路,就来到书院所在地。

  对于书院的一草一木,耄耋之年的韩国强再熟悉不过了。长大后,因为工作或采风,他无数次到访过这座书院。说起书院的布局和掌故,韩国强信手拈来。

  看布局——置身其中,可见现存的丽泽书院,为清朝时期建筑,采取中轴对称合院式布局,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灰瓦顶,由门楼、前堂、天井、中堂、后堂、两廊组成三进式的书院。

  第一进前堂,为门厅、门楼。大门上是一副对联,“丽景绕山川肇启文风常仰许,泽人从学校广增声价共瞻韩”。这对联是清朝海南籍进士郑天章所书,体现了对先贤的崇敬,彰先贤之功德。

  第二进讲堂,是丽泽书院的重点部分,作为教书育人的核心之所。许子伟先生撰写一联:“曾是昔年辛苦地,安得广厦千万间”于讲堂两侧,“中和位育”的横匾高挂其上。

  何谓“中和位育”?韩国强告诉记者,这是儒家修身治学的重要主张。“中和”是目的,不偏不倚,谐调适度;“位育”是手段,各守其分,适应处境。“中和位育”出自《中庸》,其开篇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三进后堂,为先贤祠堂、文昌阁、藏书楼等。其余的生活附属性建筑如斋舍、客馆等则分列于中轴线的两廊。

  探掌故——丽泽书院最早称之为古儋州义学,又名许氏义学。明万历年间,1589年,许子伟发起集资建成该义学。据明代万历年间《儋州志》记载,许氏义学“门三楹,堂五楹,两舍如堂数,垣盖数十丈有奇”,规模宏大,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学堂。

丽泽书院中的许子伟雕塑

  韩国强说,许子伟寄望在儋州义学读书的学子能遵从儒家训导,“出入此门,人人皆由义士矣;登此堂,人人皆履中蹈和之贤”。值得一提的是,义学是一种专为民间孤寒子弟所设立的学校,招生对象多为寒门学子,免费上学,让更多想读书的人有个求学之地。“儋州义学置有不少田地,请人耕种,其田产收入用作老师的工薪和生童就读的补助金。”

  其后400余年,丽泽书院逐渐成为海南历史上著名的书院。翻阅丽泽书院相关的文献历史记载,可见从最早的儋州义学时期开始,时光流转、岁月侵蚀,书院历经多次坍塌和重修。但是,每次重修后,学校之用不变,教书育人,传播知识,代代相传。

  一方文脉 岁月不息

  一座书院,见证一方文脉,生生不息。

  儋州中和镇老街居民丁子芹从小听着古城的故事长大,深入研究过书院的历史,对书院了解愈深,对书院的崇敬之心愈盛。她说,书院之名“丽泽”,取自经典《周易》中“兑封”象义:“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意为两泽相连,其水交流犹如君子朋友通过讲会而交流知识、学说。

  丽泽书院算是丁子芹家门口的书院。从家里出发,走到书院仅一两公里,她多次到书院去进行实地采风,印证史料文献中的记载。走近书院,大门上刻写的对联分外醒目,下联“泽人从学校广增声价共瞻韩”。经过考证,她得知其中的“韩”指的就是清朝儋州知州韩祐,在丽泽书院的历史上,韩祐书写了令人瞩目的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清朝康熙年间,韩祐景仰许子伟,寻访义学旧址,发现义学一派破败景象。韩祐重文教,马上带头捐资,动员士绅重修和扩建义学,形成今天三进的规模,建筑古拙,气势恢宏。道光年间,重修后的义学改名“丽泽书院”,其名沿用至今。韩祐在儋任职期间,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续修《儋州志》,并有咏儋州八景诗流传于世。

  既然是学校,办学有何独特理念?韩国强介绍,丽泽书院秉承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以“孝悌、忠信、明理、躬行”为基本准则,制订了严格的校规,重点传授儒家经典,营造重践履、务实行的优良学风,并对学生日常待人接物进行引导规范,修身、治学崇尚严于律己、胸怀天下,经过一代代人接力传承,书院逐渐成为海南历史上有名的学堂。

  书院有名,名士为本。海南籍举人蔡干东、进士郑天章、进士王云清、举人唐丙章、副贡周秉忠、拔贡曾毓瑛、拔贡吴应星等诸先生,纷纷任教于丽泽书院,儋州博学鸿儒聚集此地著书立说,传道授业,一代代先贤名士“扎堆”于书院,潜心教育事业。

  沧桑岁月,文脉不息。据民国《儋县志》记载,书院教学质量深受社会认可,名动全岛,儋州各地以及琼山、文昌等地前来求学者众,培养了一批批人才。得益于文风兴盛,在儋州,“明清之际,多士崛起”“人文之盛,贡选之多,为海外所罕觏。民国代兴,学校博士卓有其人,军官校尉更多其类,懿乎盛矣。”海南解放后,儋州在各行各业大有建树者,许多都曾在该书院的学校就读过。

  行走在书院中,韩国强在追思忆古之余,不禁感慨于眼前的书院,早已不是儿时求学时的模样,大有沧海桑田之感。因为年久失修,如今的书院不少建筑已经坍塌,院中草木疯长,枯叶遍地。虽然是儋州市级重点保护文物,今时的丽泽书院,已经看不出昔日的盛况,亟待全面保护修缮。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可以尽快启动对丽泽书院的系统性修缮,越快越好。”心痛于书院的破败,满头银发的韩国强大声疾呼。

  韩国强说,如果在时光长河中有幸得遇许子伟先生,他一定会停下泛舟。正衣袖,执弟子礼,躬身作揖,拜会心中仰慕已久的先生。秉烛夜谈,聆听教诲,畅聊人生,洗尽铅华,千载风流人物尽在笑谈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

推荐阅读